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旧版的日元配资查询网,特别是面值最大的一万日元大钞。
从1958年到1984年,这张钞票上印着同一个男人的头像。
要知道,能被印在一个国家最高面额的货币上,这绝对不是一般人能有的待遇。
这个人,就是圣德太子。
提起他,很多不熟悉日本历史的朋友可能会觉得有点陌生。但如果我说,他对于日本,就像是秦始皇对于中国,可能还不太够。
更准确地说,他是在一个混沌初开的时代,为整个日本文明画下了第一张发展蓝图的人。
后世的日本人,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历史学家,都尊称他为日本文明的“总设计师”。
这个评价可以说是相当高了。那么问题来了,这位生活在1400多年前的古人,究竟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,能配得上如此重量级的称号?他设计的这张“蓝图”,又到底改变了什么?
展开剩余93%圣德太子究竟是谁?
要说清楚圣德太子的丰功伟绩,咱们得先搞明白,这个人到底是谁。简单来说,圣德太子,本名叫厩户皇子,出生在公元574年。
他的父亲是用明天皇,母亲则是钦明天皇的公主,这出身可以说是根正苗红,妥妥的皇室核心成员。
他生活的时代,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为“飞鸟时代”,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?简单概括就是:动荡、混乱,但又充满了变革的机遇。
当时的天皇虽然名义上是最高统治者,但实权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各个豪门大族手里,其中势力最大的就是苏我氏。
各大家族之间为了争权夺利,明争暗斗,甚至兵戎相见,整个国家就像一盘散沙。
就在这样的背景下,圣德太子登上了历史舞台。
他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智慧,据说可以同时听十个人说话,并且理解每个人的意思,因此留下了“聪耳”的美名。
公元593年,他的姑姑推古天皇即位,成为了日本第一位女天皇。
由于女性不能直接处理朝政,年仅20岁的圣德太子便被立为皇太子,并以摄政的身份,与大贵族苏我马子一起辅佐天皇,共同执掌朝政。
从此,这位年轻的政治家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改革生涯。
不过,说到这里,我必须得先给大家打个预防针。
关于圣德太子的生平事迹,其实笼罩着层层的历史迷雾。比如他的去世年份,有的史料记载是622年,有的却说是621年,连权威史书《日本书纪》的记载都存在争议。
更有一些现代学者,比如大山诚一等人,通过考证后大胆提出,历史上的圣德太子其人其事,有很多都是后人,特别是《日本书纪》的编纂者们,为了树立一个理想的政治榜样而“神化”甚至“虚构”出来的。
他们认为,很多所谓的功绩,可能并非他一人所为,而是那个时代许多改革者共同努力的结果。
这就很有意思了。
一个连其真实性都存在巨大争议的历史人物,却被后世推上了神坛。但这恰恰说明,他所代表的那些改革思想和惊人成就,对日本历史的走向产生了多么深远和不可磨灭的影响。
无论这些事是一个人干的,还是一群人干的,最终都汇聚到了“圣德太子”这个光辉的名字之下。
那么,就是这样一个身份都充满谜团的人物,他究竟做了什么,才配得上“总设计师”这个称号呢?这就要从他为日本画下的那张宏伟蓝图开始说起了。
“拿来吧你!”
圣德太子摄政的时候,日本正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内外压力。
对内,豪族林立,各自为政,天皇的权威岌岌可危;对外,隔海相望的中国,刚刚结束了几百年的分裂,建立了强大统一的隋朝。
一个先进、强大、高度中央集权的大帝国,就像一盏明灯,让当时的日本精英看到了自己国家的落后和未来的方向。
圣德太子正是那个看得最远、决心最大的人。
他意识到,日本不能再这么乱下去了,必须效仿先进的邻居,进行一场彻头彻尾的改革。而他的第一步,就是“拿来主义”。
在圣德太子之前,日本和大陆的交流虽然存在,但大多是被动和零散的。而圣德太子则开启了日本主动、系统地向中国学习的新篇章。
他多次派遣大规模的“遣隋使”团队,远渡重洋,前往隋朝的都城大兴城(也就是后来的长安)。
这些使团的成员,不只是外交官,还包括了大量的留学生和学问僧。
他们的任务非常明确:把中国先进的政治制度、法律、文化、科技,甚至是社会礼仪,通通学回来。
这在当时是一项风险极高的国策,毕竟航海技术落后,每一次出使都可能是九死一生。
但圣德太子力排众议,坚持推行,为日本打开了一扇全面学习和引进中华文明的大门。
可以说,这是他整个宏大设计的第一块基石:确立学习的目标和方向。
有了学习的目标,接下来就是如何将学来的东西应用到日本国内,对国家进行改造了。
圣德太子深知,要改变豪族专权的混乱局面,就必须建立一个以天皇为权力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。为此,他推出了两项划时代的制度创新。
第一项,叫做“冠位十二阶”。这是什么意思呢?简单说,就是一套全新的官员等级制度。
在此之前,日本的官职基本都是世袭的,你爸是大官,你就是大官,不管你有没有能力。
这种制度导致豪门大族垄断了所有重要职位。
而圣德太子制定的这个新制度,将官员分为十二个等级,用不同颜色和材质的帽子来区分。
还有,官员的选拔和晋升,不再只看你的出身,而更看重你的才能和功绩。
这就在豪族世袭的铁板上,硬生生凿开了一道口子,让一些有才华但出身不高的人,也有了进入权力中心的机会。
这无疑是对旧有贵族势力的巨大冲击,也是建立一个高效官僚体系的开始。
如果说“冠位十二阶”是从组织架构上动刀,那么圣德太子紧接着推出的“十七条宪法”,则是从思想和规则上为新国家奠基。
需要说明的是,这个“宪法”和我们今天理解的法律文件不一样,它更像是一部写给全体官员的“政治道德和行为准则”。
这十七条内容,融合了儒家的“仁义礼智信”、法家的集权思想以及佛教的和谐理念。
比如第一条就开宗明义:“以和为贵”,强调社会和谐的重要性;第二条则要求官员要“笃敬三宝”,也就是要尊崇佛、法、僧,确立了佛教作为国家指导思想的地位;第三条则明确“承诏必谨”,要求官员必须无条件服从天皇的命令。
你看这几条,每一条都针对着当时的社会弊病。强调“和”,是为了缓和贵族间的尖锐矛盾;尊崇佛教,是为了用一种新的、统一的信仰来凝聚人心;而服从天皇,则是直接将权力的最终归属指向了天皇本人。
这部“宪法”的核心思想,就是要打破过去那种“谁拳头大谁有理”的丛林法则,建立起一套以天皇为最高权威、以官僚体系为骨架、以和谐与信义为准则的国家治理伦理。
它为日本未来的国家构建,提供了一整套的顶层设计和理论依据。
可以说,派遣遣隋使、制定冠位十二阶、颁布十七条宪法,这三件大事环环相扣,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改革方案。
从确立学习目标,到搭建组织架构,再到构建思想理论,圣德太子用他的远见和魄力,为日本从一个松散的部族联盟,转型为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,画出了最关键、最核心的一张蓝图。
这正是他被誉为“总设计师”的根本原因。
然而,一个国家的设计,不仅仅是政治和制度的构建,更离不开文化和思想的塑造。
在这方面,圣德太子同样展现出了他作为“总设计师”的另一面。
思想的奠基
咱们刚才说到,圣德太子在他的“十七条宪法”里,明确要求官员们要“笃敬三宝”,也就是尊崇佛教。
这在今天看来,可能只是宣扬一种宗教信仰。
但在当时,这背后有着极其深远的政治考量。可以说,推广佛教,是圣德太子整个国家设计中,与政治改革并行的另一条重要主线,是他塑造日本民族精神世界的核心工程。
在圣德太子之前,佛教虽然已经传入日本,但主要是在以苏我氏为代表的部分豪族中流行,并且还引发了主张信奉本土神灵的物部氏的强烈反对,双方甚至为此爆发了战争。
在当时很多人眼里,佛教还只是一个“外来神”。
而圣德太子本人,是一位极其虔诚的佛教徒,他深刻地认识到,佛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,它所包含的深邃哲学、严谨戒律以及众生平等的思想,可以成为整合社会、凝聚人心、强化王权的强大工具。
于是,他开始动用国家力量,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弘扬佛法。
他亲自研究佛经,还组织人编撰了《三经义疏》,这是日本人自己写的第一部佛学著作,意义非凡。
他还下令在全国各地兴建宏伟的寺庙。
其中最著名的,就是至今仍矗立在奈良,被誉为世界最古老木结构建筑群的法隆寺,以及位于今天大阪的四天王寺。
这些寺庙不仅是宗教活动的中心,更是当时集建筑、雕刻、绘画等艺术于一身的文化高地。
通过这一系列操作,佛教的地位迅速提升,从一个“外来神”变成了护佑国家的“镇国之教”。
这对当时的日本社会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。
一方面,统一的信仰有助于削弱以血缘和地域为纽带的传统氏族观念,让人们开始认同自己是“天皇治下的国民”,而不是某个豪族的附庸。另一方面,佛教所带来的全新世界观和价值观,也极大地开阔了当时日本人的眼界,推动了文化艺术的繁荣。
但圣德太子更高明的地方在于,他并没有用佛教去完全取代日本原有的神道信仰。
他非常聪明地将二者结合起来,形成了一种被称为“神佛习合”的独特现象。
简单来说,就是把佛教里的佛、菩萨和日本神道里的各种神明,看作是同一神灵的不同表现形式。
这种兼容并包的态度,既推广了新思想,又尊重了传统,大大减少了社会变革的阻力。
对外来文化“吸收、融合、再创造”的模式,也从此深植于日本的民族性格之中,影响至今。
可以说,圣德太子不仅设计了日本的政治制度,更通过对佛教、儒学和神道思想的巧妙融合,为日本设计了一套延续千年的文化内核。
真实的太子
讲到这里,一个高瞻远瞩、锐意改革、近乎完美的“圣人”形象已经跃然纸上。
他既是政治家,又是思想家,还是文化先驱。然而,就像我们在第一章提到的,历史的真相往往比传说要复杂得多。
随着近代历史研究方法的引入,越来越多严谨的学者开始对“圣德太子传说”提出质疑,一场围绕他真实性的千年争议也浮出水面……
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圣德太子的光辉事迹,有多少是真实的历史,又有多少是后人出于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加工和创造?质疑派学者们提出的证据主要有几个方面。
查看史料时,会发现其匮乏和孤立。
比如记载圣德太子事迹最核心的史料,是成书于公元720年的《日本书纪》。
这本书的编纂时间,距离圣德太子去世已经过去了将近一百年。
而且,作为一部由国家下令编修的“正史”,它带有强烈的政治意图,那就是要论证天皇统治的“万世一系”和绝对权威。
《日本书纪》的作者们,完全有动机去塑造一个理想化的皇室代表,将各种丰功伟绩都集中到他一人身上,以此来巩固皇权。
更有学者指出,除了《日本书纪》之外,几乎找不到同时代的独立文献能够交叉印证他的那些伟大成就。
还有就是一些具体事迹的疑点。
比如,那部著名的“十七条宪法”,有学者通过语言学分析认为,其中的一些词汇和语法,更像是《日本书纪》编纂时代的风格,而不像是圣德太子所生活的七世纪初的语言习惯。
再比如,现在流传的圣德太子画像,画中人物的服饰和手持的笏板,也被考证为是更晚时代才出现的样式,不符合他所处时代的情况。
甚至连他派遣遣隋使这件大事,在中国史书《隋书》的记载中也显得有些模糊,并未明确提到圣德太子的名字。
这些质疑动摇了圣德太子作为“完人”的传统形象。一些激进的学者,如历史学家大山诚一,甚至出版专著论证“圣德太子”这个人物本身就是被虚构出来的。
当然了,这种“虚构论”也遭到了很多学者的反对。
他们认为,即便事迹有夸大,但作为推古天皇时期重要辅政者的厩户皇子是真实存在的,他推动改革的功绩不应被全盘否定。
所以争议和矛盾,可能在同一个人身上出现,但并不能否认这个人的其他功绩。
1958年,当日本战后经济开始腾飞,首次发行万元大钞时,选择圣德太子作为“门面”,其寓意不言而喻。
当时的日本,正需要一种民族自信和精神象征,来激励国民在废墟上重建家园,并再次融入世界。
圣德太子所代表的“学习、改革、开创”的精神,无疑是最佳的选择。
时至今日,尽管万元大钞上的人物已经换成了近代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 但这丝毫没有减损圣德太子的历史地位。他早已超越了一个具体的人,化作了一座精神丰碑配资查询网,一个代表着日本文明源头的核心符号。
发布于:江西省鼎锋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